全部回复
加载回复中...
发表回复
加载回复中...
作者一开始就说了这是一部爱情小说,男主也早早确定为一个美国长大的日耳曼裔、政治家族出身、富家少爷、有权有势、长辈宠爱、特立独行、高大英俊、从小不喜欢女人、有在华人社会成长背景、老爹还有过中国情人、黑眼睛黑头发、母亲甚至大概率是个华人、连粤语都能讲却又厌恶华人的.....白人。男主的内心时常充满了纠缠、复杂、不愿说出口的情绪,像是有什么原生家庭的遭遇对他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总是显得异常高冷且自大,很难想象他平时如何跟朋友和同事相处。他反复审视自己对女主是什么感觉,从不排斥、不讨厌到耿耿于怀、念念不忘,这个转变的过程使读者产生一种莫名的美好,如同置身一片绿意盎然的大自然一般。
女主是个什么样的人?看完我感觉很模糊,一些章节后面有主角的内心OS,活像一个神经大条的中二少女。外观形象并没有很具体的描写,性格从梦卿含蓄内敛的小家碧玉到淮真落落大方的中学女生,旁人不觉惊奇,极少人再说起她的来历,温哥华的丈夫也被抛到了脑后,街坊领居接纳她成为唐人街的一员,并不太在意她可能会带来的灾难。主角有光环并不稀奇,最初诱拐她后来收留她的季家直接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小女儿,他们一家本性良善,这举动像是赎罪,但又带着真心实意的情感,待遇和自己亲生女儿一样,再苦再累也想把她供上大学。自从淮真在唐人街开启新的生活后,似乎再也看不到她对所处时代产生的的局促、不安。
语言方面作者在一些地方直接用粤语、英语、德语来写,英语用得非常地道,在下船过海关的时候,为了表现一些角色蹩脚的英文,还会故意用略微夸张和明显错误的英文表达方式来体现人物紧张的心理状态。作者为了模拟外国人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他们的对话往往显得意有所指,不得不打起精神才知道在聊些什么。作者也很喜欢把一句话写得很长又很绕,比如这句:“事实上,西泽倒是十分感激奎琳女士。这位素未谋面,却让奎琳女士忧心仲不惜从长岛赶来奥克兰的这位小朋友,竟然当街调戏了他,心血来潮,撒腿就跑,实在胆大包天”,我看了三遍才捋顺这句话是在说奎琳女士还是在说“这位小朋友”。
小说中的物价令人感到混乱,作者知道600美元折合2400银元,普通知识分子按8银元一个月的工资需要在国内不吃不喝满24年才能攒到,在美国省吃俭用的华工三年能攒到300美金。吃喝的花销还算合理,洗一件衣服才几分钱,但是主角向那个医生求助,主角是华人,对方是白人,在双方几乎是陌生人的情况下,开口就是借3500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1931年的3500美元放到今天,算上通货膨胀相当于72000美元,接近50万人民币,甚至现在绝大多数美国家庭都不一定能掏出3500美元的现金。最后男主为了赎下女主,花了8000美金,放到今天相当于16.4万美金...还有惠大夫的收入也是天文数字,整个医馆他一个人,在唐人街这种整体收入偏低的地方,一个医生每年能赚6万美元,口碑还非常不错,很受人尊敬,难道这不矛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