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历史
暂无搜索历史
提示
书评网
用户头像
2020-12-23
#多此一举#

作者在71章中提到的三个计划:改造秦始皇、破坏神圣性和发展生产力。实际上,对前两者的作用非常存疑。如果不了解历史,前两者在MZ的体系下提出是非常自然且有效的。通过改造秦始皇使其偏激、残暴,凸显现有体制的不合理性,接着通过在最重要的场合手刃秦始皇,直接破坏“天生贵胄”的神圣性。这非常合理,合理得不能再合理,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但问题是,现实中发生了什么。即使没有主角,嬴政本身就是一个残暴的、偏激的、独断专行且毫不怜悯底层的,geming家眼中罪大恶极的标准皇帝模板。即使没有主角,在嬴政死后的十年内,各地草莽纷纷揭竿而起,最著名的莫过于陈胜吴广那句“公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的存在轻而易举就把神圣性解构了。继而中国进入了长达两百年的以自耕农为基本盘的中央官僚制帝国。而贵族这个词再次在深植在华夏人心里已经要等到南朝了。更不用说秦国实际上在这方面最为进步,军功贵族和自耕农早已经取代旧贵族成为其最大的基本盘。秦汉时期的帝国官僚制在诸多方面已经和当今的科层制没有多大区别了,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皇帝的区别。而皇帝这一概念的解构则要等到民族主义、报纸和印刷术的普及加上铁路的发明,用全体公民都认同的公民主权的合法性代替天子的合法性。那在两千年前,主角要用怎样的独属于人民的合法性来代替天子的合法性呢?如果没有上述的发明,这种独属于人民的合法性其实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和空中楼阁罢了,也只能和孟子的“民为贵”的思想一般沦为高层的玩物而已。反而是第三点发展生产力确实是应有之义,但不妨想想,现在哪部历史文不发展生产力呢?所以本文归结起来可以描述为:看似另辟蹊径,实则历史如常。尤其是配合着作者笔下时而深沉时而狠厉时而热血的主角,别有一番日漫高中生拯救世界的既视感。

我一直有个不成体系的理念,所谓硬核历史文(即不以情节和人物见长的,而是以推演见长的历史文)的作者多是因为看了历史中的某些屈辱忿忿不平,因而产生的创作激情。近期的,有由刘秀对豪强妥协引起的《新书》、由靖康之耻引发的《绍宋》、由被西方超越而引发的《新顺1730》,当然还有茫茫多因为不满满清统治而引发的清穿造反文和明末历史文。这引用一句我记不太清的话,认识世界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在本书中,我确实看不出任何超越旧有体系的策略。秦亡于步子太大,亡于经济基础跟不上上层建筑。而汉吸取其教训,往回拉了一步,遂成为华夏历史上最为耀眼的朝代。而作者却试图进一步在秦汉时期加速,那么诸多的疑问,还是最终汇成两个问题:究竟想要怎样把两千年前的中国改造成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全部回复

加载回复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