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历史
暂无搜索历史
提示
书评网
我的评价是:你可真是个叙事奇才。
什么都好,就是不好看。明明被主角吸引,被情节逗乐,对后续发展好奇,但我偏偏看得煎熬无比。
和家父汉高祖正好相反,那本是什么都不好,但就是好看。
人家写得再白、再无脑,也至少是本小说,而你虽然故事好、设定细,却畸变成一本说明文,一本清代历史科普资料。
为什么?因为你解释说明信息的分额实在太多,多到离谱,多到远远超过描写叙事的份额。
作者扔出信息,不代表就能被读者完全接受,这样大段大段的填鸭式堆砌,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读者要么像吃鸡肋一样耐着性子接受,直到耐心耗尽弃书,要么直接跳过旁白,一句信息都不接收,等于白写。
可能这个作者自己也感到旁白介绍信息的分量太重,导致故事进度都被拖累,那怎么办?于是他灵光一现,把很多本该正面叙事的情节变为旁白形式的第三人称略写,好一招饮鸩止渴,于是旁白进一步变多,描写叙事进一步变少,最终导致写10万字内容,旁白能占6万字。
有大量历史知识储备、通晓许多人情世故本是长处,但你要明白,这是一本小说,读者是来看故事的,当你一章中推动故事的分量,远远少于介绍知识的旁白时,你确定你写的还是小说?不是说明文?或者夹叙夹议的议论文?
反观家父汉高祖,人家好歹学历史出身,这方面自然不会是短板,但他却为了保证故事流畅性,几乎删除了所有不必要的解释说明。
因此别看两者在优书一个好评如潮一个评分见底,但这本在基础叙事技巧上就输了个透彻,所以起点成绩与优书评价完全相反,自然也是理所应当。
当然,如果层次再高一些,那就该学一学《晚明》,对解释说明的内容精挑细选,选出必要的部分将其自然地放入叙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间的接收信息。大秦帝国、李自成、张居正、胡雪岩这类很注重刻画当时历史背景的小说,都是这样的处理逻辑。
其实,但凡懂得点叙事技巧的作者,就没有人敢像这本书这么玩的,剑来、更俗这样一到中后期就拿旁白写说明文议论文的作者,但那也是故意偷懒,刻意在水字数,而很多小学生级别的小白文,也只是用大量心理独白混字数。
至于本书,那可真是开创先河、引领潮流,从第一章到最新章,全面旁白化,全程一章不落地用旁白写书,真是平生仅见,也算是起点万里挑一的奇才了。



全部回复

加载回复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