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回复
加载回复中...
发表回复
加载回复中...
开头有种姜文电影的感觉(尽管他的抽象电影我看不懂也无法理解)
大概是回忆与现实的穿插,梦一样的描述手法,以及上世纪的年代感。
第一部中应该包含的作者的不少思考,感觉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少。
作者在几个人物身上布下了谜团,人物的性格在多方描述下是矛盾的,这得益于描写人物时烘托的氛围与抽象的概括,也由于同一件事往往会有不同人的视角。
所以一开始看的时候常常想骂人,因为总是有不经意间的细节打破我之前对人物的印象,这一度让我产生了对自己认知的怀疑,但我又无法探究其真相,真的想骂人。
现在看到一半才终于有点看清迷雾
对敬的第一印象是其自述的教育工作者,孤儿但仍算鲜活的童年。
然后在多方描述下认定他至少是个没心没肺的混蛋
(他在进少训所前的破事)
之后认为这是个冷血的道德真空(每当提到他犯的错误氛围就十分压抑)
当然,后来发现主要原因是吴这个道德真空,相阳的事至少坐实了他冷血(当时)
之后开始写他向善了,但这里把相阳,吴,敬三个人写成了三种极端,又有点犯病的感觉
说实话,当开始写敬所使用的那种精神方法的时候,整个人就有点脱实向虚了
最令感到烦躁与不爽的是他对大姐的看法甚至二者的关系
尽管我一直认为一开始的鬼故事奠定了基调,但作者那暧昧的写法还是让我产生了怀疑,很烦。
一开始我是不理解大姐对敬的态度的(尤其是她听了吴的鬼话之后)
感觉就是无理由的宠溺和爱。
后来想想确实不需要理由。
可能只是把他当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当然这可能很大程度影响了那次考核。
青少年时期敬和郁江搁那,我都不知道她们在干什么,有一股荒诞感,又酸又气。
看完了
后半部分,应该是第二部,
我感觉只能给四星,尽管它比我给的一些五星都要强,但我感觉作者对一些概念的描写已经有些空洞了,在第一部的衬托下稍显乏味。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在第一部就差不多了,唯一有点惊喜的就是郁川,哦,还有骆和马莉。
生前没多少笔墨,但在死后描写有点意思
还有一个硬伤,很讨厌
京城没有布防?
打个仗没人守家?骆长安死了之后全体瘫痪?就一个内务部负责安全问题?
看到骆孤身一人过去真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