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回复
加载回复中...
发表回复
加载回复中...
最可怜的主要人物,我想,是柳氏,丈夫早亡,再嫁虽也过了近二十年富足日子,但丢失女儿的愁绪一直难以解开,再嫁的丈夫为保护她母女,也算间接因她而死。直到离世前六个月,即便寻到女儿已十余年,竟只曾言语十九天。无论是正文还是番外,都能发现,孟娇、香云,乃至秋月,他们对曾经的苦难生活,都能选择放过,让经历如流水滑过心灵,选择与所爱之人携手向前,共同面对未来的锦绣人生。但柳氏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四旬五旬六旬,她的未来越来越少,回忆却充斥着人生,她只能回头看,因为面前的路已趋近终点。两任给予她爱护的丈夫早已离去,对孩子们的亏欠、对长女即便相认也无法陪伴的无奈,无法磨平。悔恨,折磨了这个美貌的苦命女子一生,这几乎超过了大多数肉体的折磨,肝癌带走了她,她是我最怜惜的人物。
---
剧情方面,破案啥的,案情不咋吸引人。主线剧情跳跃跨度太大,直接从县城跳跃到朝堂,一路飞升,基本就是作者强行金手指。此外也没有肉吃,都是几个字带过。感情方面更是一言难尽,直到接近放妾前,我都不认为二人存在爱情,大概更多是感恩和照顾,以及肉欲引发的欢爱。总的来说,着实寡淡,思路也没有新拓展,方方面面都没法和前期作品比。
只是这篇倾向于百姓生活,更多描绘了残酷的阶级和性压迫,底层民众的苦命和不甘。食利者享受优渥生活和性满足,不仅在生产中剥削农民,在生育中,富者妻妾成群、强抢民女、奸淫贫女,轻易坐拥十余位女性的生育权,动辄子嗣昌盛,贫者难娶佳妻更难养家人,少女们被夺去清白身后,被迫接受泥沼般的后半生,有多少风流才子,就会有更多的姬妓瘦马。卖儿卖女只求一口干粮,有多少丫鬟仆役,就有多少自小离家甚至再也寻不回去的孩子。当然,这些现象虽然是存在过的,但小说是处理加工的,现实情况是否如作者描绘得这般猖獗,也许会更好也许会更坏,历史能够留给食利者的也不过三五行文字,亿兆苦寒百姓的辛酸,也许以后我会去学习了解他们……
---
番外的最后两章,看哭了,哭了好久,涕泗横流不能平息。一段是宴平遵守十九年前的承诺,为妹妹香云买回了一包饴糖,跨越了时空的诺言,仿佛时间还刚刚过去没多久,只是一个上午的功夫,从集市上回家,开门,妹妹依旧笑盈盈站在院子中等待哥哥的归来,一切都没有变过,在静谧的村庄里,汲取着最简单的幸福。一段是香云克服曾经对针线的恐惧,为宣王绣的绣帕,宣王视之如珍宝,他知道香云对他的爱,他要把这方绣帕带下皇陵。人们会把最珍视之物陪葬身边,宣王最珍贵的,就是香云对他的真心相爱。
以前读扶华、福宝、十夜灯的书,我读哭过许多次,佳人的书,一本都没哭过,我曾猜测佳人的生活一定是比较幸福的,她不爱在文字中描绘痛苦,无论是《欢喜债》这样的快穿文,或是《宠后之路》这样的王侯文,生活与爱情都是比较顺利的,即便有波折也能很快克服。这本充满艰辛,但刻画并不甚深刻的底层人物成长记,却在结尾让我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场。果然,苦难最能荡澈人心。
---
原本这本书只想打三星半或四星,但因为柳氏、因为苦难、因为打动我的泪水,我给五颗星。即便男女主、剧情并不佳,但它的确有打动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