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历史
暂无搜索历史
提示
书评网
国姓窃明

国姓窃明

作者:浙东匹夫
状态: 已完结
字数: 227.8万
更新: 2023-07-06
4.0 60人评分
5星
5%
4星
0%
3星
29%
2星
33%
1星
33%
立即评分
与其说是在写小说,不如说是在写作者意淫的过程,晚明就是作者梦里的充气娃娃,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崇祯到杨嗣昌到史可法,都是作者的充气娃娃,任他摆布,对付农民军的过程更是形同儿戏,组织个乡勇,三五天就能打败那些积年悍匪。
货不对板,你一个姓朱的现代人穿成沈廷扬的儿子,怎么叫做国姓,难道你娘是夏雨荷?看到你说要学郑成功被赐国姓,我的反应就是我还是看穿郑成功的看算了。
历史水平就明末文平均水平来说,虽然不拔尖,但也算矮子群里较高的矮子。
唯独政治水平,低劣幼稚,几如中学生。
作者的情商可能谈不上很低,所以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思维和算计,都还可以。但一旦涉及到政治思考,涉及比较复杂的,宏观的认知。作者就现了原形,反复表露出那只有中学生级别的政治水平。
这一点,作为历史文来说,有点太毒了。
====补充编辑1====
看到89章,主角和张国维议论明朝上税。主角评价朱元璋不读书。这点表明作者明史水平很低。
朱元璋是出了名了善于读书,善于学习。而且朱元璋商税低,不是不重视商业,他起家的地盘在南方,岂能不重视商业?
恰恰相反,朱元璋很重视商业发展。但正如他说的【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妥在安养生息之】 ,这是为了先恢复。
同时朱元璋读书之后,还对宋朝经济政策坏的方面有过批判【太祖曰:“银场之弊,我深知之,利于官者少而损于民者多。况今雕瘵之馀,岂可以此重劳民力?昔人有拔茶种桑民获其利者,汝岂不知?】(这个是批判宋朝禁榷制度);
以及【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朔,太祖观《汉武帝纪》,顾谓翰林待制吴沈曰:“人君理财之道,视国如家可也。一家之内,父子不异赀,其父经营储积,未有不为子计者。父子而异赀,家必隳矣。君民犹父子也,若惟损民以益君,民衣食不给,而君独富,岂有是理哉?”】,这里不但体现了朱元璋读书,还体现了朱元璋一片爱民之心。
作者啥都不懂,分析半天认为朱元璋不看书不懂经济,张口就“太祖不读书”,真是………………让人不知道说啥好。
====再补充编辑2=====
看到一百三十二章,总结一下,然后半年内可能就养肥不看了。半年后再看在补充评价。
这书总的来说,能看。毒点虽然有一些,但都不足够严重到让我弃书。
最大的毛病就是政治层面非常幼稚。作者好像自诩很有思考,是动脑子写书。然而可能没啥社会经验,尤其没有企业内部,体制内部打交道的经验。
对于涉及利益分配的剧情,涉及多方面交涉的剧情,涉及宏观视角的剧情,凡此种种,都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单纯化。这是典型的学生式认知事物的方式。放在历史文里面,感觉就特别幼稚,特别无知的感觉。
但优点是,资料查的还算多,对明末历史大方向、对军民科技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剧情也没有啥刻意恶心人的地方。书荒的话,此书算是微量毒素的粮草吧。不书荒,这书也就普通干草。
兜兜转转又回到历史题材了。还是一如既往的没有古代韵味,所有人物行为处事习惯太现代了,先养着吧。
穿越成明末抗清人物沈廷扬的纨绔儿子
开局就让人喜欢不起来,你夺舍沈家儿子身子,以后发展肯定要用沈家的资源。用的着往的前世名字靠吗?想学郑成功当国姓爷?但你要知道南明覆灭后,人郑家该姓啥还是姓啥。
再说明亡了就亡了,都已经积重难返了,自己开新朝不香?
主角前世是个智囊,被同事排挤。今世开局入国子监事件有执着用所谓的计。但文笔不支持,所谓的计谋让人发笑。
还有你所谓的计,连前世的职场都混不开,今世又有啥用?
写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