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历史
暂无搜索历史
提示
书评网
闯关东,我成了朱传文

闯关东,我成了朱传文

作者:买包芙蓉王
状态: 已完结
字数: 170.4万
更新: 2022-09-29
5.4 48人评分
5星
0%
4星
24%
3星
48%
2星
19%
1星
10%
立即评分
上周扫榜找到的,感觉还有点意思。

算是同人还是清末种田文呢。主角重生为闯关东世界里的朱传文,听到老爹在东北站住脚跟,又反杀了下山找食的土匪,只能带着刚娶的鲜儿和一家人去跟着闯关东。路上遇到夏掌柜,依靠告之旅顺兵灾和一饭之恩结下了交情。找到老爹后做起了水磨坊——面粉点,又利用给回扣跟沙俄军需官合伙发起了战争财。利用跟军需官的交情和回扣开路拿到一批武器,老爹一伙兄弟重操旧业做起来朱家保险队,从土匪头上拿走了金矿。

为什么看这书:我自然是被闯关东这个关键词吸引来的。电视剧其实是十几年前看得了,虽然关于剧情的记忆很模糊了,但是几个经典角色我还是记得的,对这剧也算是很有好感。其他站不清楚,起点我算是第一次看见写这个的,有点猎奇感,要不然我这种一般不看清末民固文的也不会点进来。小说本身嘛,路线还是比较清晰的,依靠战争财获取第一桶金和跟沙俄军需官的交情做大,做实业以及壮大武力获得地盘,等毛子撤退换日本的时候应该就有一定程度的家底了,最终目标是强化版张胡子吧。

为什么不看这书:作者文字不算特别成熟,而且有的地方还是有些毒点。而且这种题材的文嘛,什么时候404都有可能。

总的来说粮草-到粮草之间吧,后续看情况改评。
和民国时代16岁的姑娘结婚了,年级太小了,怕怀孕不做爱,在这个时代做圣人,这作者脑子有问题。
弃了 前期3.5 弃处2.5
披着同人皮的清未民初种田建基地争霸文。
说批皮是因为人物塑造既不贴原剧也不贴背景。朱传文在说服朱开山时甩“粉墨登场”这种词汇,还背《少年中国说》!?就说主角是穿越的,可朱开山能听明白?
主场景在黑龙江,可写的也没啥东北气息。还要硬塞些《一代宗师》里清末武林的设定,运气武士、倭国忍者啥的画蛇添足。
前期还能凑合看,起码节奏还在,剧情给出的发展爽度还在。
等到主角初步在冰城立住字号后,开始扒剧本式注水,节奏被拖得巨慢。
所谓扒剧本式注水,就是写得像是对着电视把三流年代剧演的所有内容都转换成文字记录下来。
类似小学生日记式注水,但好歹有些中学生文笔在里面。

灭日本满门就灭了,能不能别扯国家民族大义什么的。小鬼子侵华也是给自己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主角就和这小日本差不多,做人没底线,而且作者故意略过了很多内容,譬如灭门里的女人孩子,真能像朱开山那样始终坚持原则的人终极是少数(真要是原著的朱开山,估计要清理门户了),特别是在哪个年代,也能理解。
最要命的是智商问题,前脚得罪日本人,后脚就莫名其妙的找个理由跑去日本做生意,这是生怕敌人找不到做掉自己的机会啊
看了第一章,就冒出至少五点出戏:一是人是情感的,刚穿越不太可能感同身受;二是两个老人上吊,主角单人才穿越来能一天里招到人还是2天里下葬还是过分顺利不合理(早简陋的红白事1个人是做不了什么事的),随便写一句叫村里乡邻帮下忙就没这漏洞;三是前面主角能短时间问到魏家老大的因果就已经奇怪(叫你现在这个信息发达年代去县城问一个人的信息,估计没3-5天是找不到的);四是姥爷家的粮食数量没必要这么精确,这样容易被找茬;第五是穷文富武,学武的家里相比较而言是不可能太穷,穷了就没时间没食物练,记得小时候家里老人说过,村里能偶偶吃白米饭就是地主家,村里小地主家自己也是下田地的。山东境内能那么多武术家底,除了吃食多了一两块饼以外还有因为经常干仗或者加入响马之类,说简单就是平时良民老实人是没资格连武的,按现在说法就是经常参加地痞流浪混子的活动才可能有锻炼武术的机会,电视剧其实已经是美化了,现实是,那几十年上百年里,齐鲁大地包括一部分河南河北基本村村干仗,今天民明天匪。
看了第二章,不说拿点铁器打的三把匕首有没有可能,就新打造的匕首拿去砍树练习,这是搞笑,早年在边境买的军用匕首(三角刀身很厚),拿来砍树玩,都缺口。而且人物之间对话,除了台词有点符合逻辑,其他原剧台词以外的语言都有点不贴切。
总结,看了几章后,发现作者应该精炼或者自己阅读校对审核下文章,不能打字出来就上传。
追评下:这那个时代背景下,千万别再东北立足,太难,除非做投靠日本人或者罗斯的黑土匪。介绍下,日本解密的赵尚志、杨靖宇等先烈的资料,会发现,在东北根本没群众基础,各地老百姓要么麻木胆小怕事的,有点本事的基本都和土匪和日本人有关系,一个村子里就几个猎手(有点能力的人),全是日本间谍,换个县换个村子5个青壮3个是日本间谍,当然对方不一定认为自己是间谍,只是拿日本人钱,但是这些间谍职业道德可以,作为穿着普通的农村猎人,在天寒冰冻的山林里单人呆好几天帮日本人找抗联的踪迹。东北人当时太苦了,东北被中央政府扔了太长时间了,就好像明朝放弃东北,那里就9成是满清包衣,换到民国初年,在日俄铁蹄下比明末更甚,能存活下来的就只能9成9变成日俄的包衣。
写书评